對冷鏈物流產業影響最直接的,是進口生鮮冷鏈“帶毒”的說法,進而導致消費者信心受到打擊,進口生鮮產品出現大量滯銷。
國外疫情的二度高峰,給原本全程管控就有困難的國際冷鏈物流,出了更大的難題——境外冷凍食品進入國內,第一道防線就是海關。在“準入關”“ 注冊關”“ 備案關”三道關的保障下,對于進口食品的嚴密檢測自不必說。但是,操作環節的增加也意味著污染風險的增加。要知道,在大型農貿市場里,裝卸搬運的過程離全自動化還很遠,最后還是由相對便宜的人工完成最后一步。在疫情沖擊下,人們比以往更深刻地認識到:重度依賴人工體系十分脆弱并且風險巨大。
對此,北京華海通達物流公司經理表示疫情下要加強冷鏈物流過程的安全防護,就應推動集約化管理,尤其是推進以整托為單元化作業,減少各環節的人員接觸。雖然冷鏈物流產業因為疫情站到了風口浪尖上,但一邊是冷鏈物流潛藏著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風險,另一邊卻是市場對冷鏈物流的需求正在爆發性增長。以運輸果蔬、畜產品、水產品及花卉為代表的冷鏈物流,交易額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
除了各大巨頭爭相“搶跑”冷鏈市場之外,作為后來者的冷鏈物流企業注冊量也在飛速增長。同時,國家政策方面也在持續給力,2017-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均有明確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的內容。2020-2022年被稱為是冷鏈物流的投資黃金期。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市場的冷鏈需求在飛速增長,但對比歐美的生鮮冷鏈技術水平,還存在著巨大差距。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國冷鏈市場的未來空間。國內目前已有的物流冷藏容量僅能滿足需求的20%到30%,大約有90%的肉類、80%的水產品、大量奶制品和豆制品的冷鏈運輸需求還未滿足。
可另外一個現實是:目前我國的冷鏈冷藏設備處于供給不足和供給過剩并存的狀態,局部地區冷庫供大于求,但利用率只有20-30%,很多只限于肉類、魚類的冷凍貯藏,當生產淡季和原料資源不足時,這些地區的冷庫往往處于閑置耗能狀態。由于各類食品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個體經營的冷庫并不能滿足各種食品對溫度的要求。從供給不足和供給過剩并存的現狀能看出來,目前中國冷鏈產業不缺資源,但是缺整合,至少應該把現有資源的利用率提升到50%以上,然后再進行新的建設,如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本文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更多有關優質物流運輸服務、全國冷鏈配送、知識、技巧等資訊,請您搜索關注“華海通達”(CL-1039)微信公眾號。
標簽: 所有標簽 北京冷藏物流 冷鏈物流 冷藏運輸 冷藏倉儲 北京華海通達物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