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屬于非常燒錢的行業,資金鏈的斷裂對尚處于探索階段的生鮮電商而言,乃是不可承受之痛。隨著多家生鮮電商大把燒錢,瘋狂擴張留下一地雞毛后,也為其他生鮮電商敲響了警鐘。
據業內人士分析稱,這一波生鮮“倒閉潮”過后,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生鮮電商都將趨于理性。資本會更加聚焦于頭部企業,精細化運營、降低各項成本尤其是冷鏈物流成本將成為生鮮電商們度過寒冬的重要舉措。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達到4萬億元,生鮮電商行業的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103.2億元,滲透率僅為5%。
這表明生鮮電商仍是藍海一片,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創業者都持續看好這個行業。但同時也意味著生鮮零售的主戰場仍在線下。
此前,北京華海通達物流公司經理表示當前傳統生鮮零售環節已經很完善,比如北京的新發地,因為商品種類齊全,價格便宜深受消費者歡迎。無論是生鮮品類還是價格均比生鮮電商有優勢,這在于傳統零售商擁有更為完善的供應鏈系統。
培養用戶習慣、讓用戶持續購買是生鮮電商最想突破也最難做的兩個方面,而解決這兩方面的根本訴求就是價格和品類。
大部分生鮮電商通過補貼,通過價格優勢,不斷的吸引用戶。一旦補貼停止,沒有價格優勢了,會發現用戶流失率逐漸增高。一直補貼掙不了錢,沒有補貼吸引不了用戶,這一矛盾讓生鮮電商陷入了兩難。唯有解決供應鏈問題,才能真正解決這一痛點。
于是,深諳此道的各大生鮮電商紛紛開始探索產業鏈上游,主張“產地直銷”。為此,很多生鮮電商都成立了專業型買手團隊,深入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直采供應鏈,通過產地直采精簡流通環節降低采購成本。目前,各大生鮮電商直采比例都在50%以上,直采成本相比地采可降低10%以上。
無論是精細化運營,減少生鮮冷鏈物流成本,節省每一分錢;還是優化供應鏈,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對生鮮電商而言,轉型陣痛期已然到來。
本文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更多有關優質物流運輸服務、全國冷鏈配送、知識、技巧等資訊,請您搜索關注“華海通達”(CL-1039)微信公眾號。